宋代石头鉴赏:一份笔记的全景解读

发表时间: 2024-03-30 20:13

宋代石头鉴赏:一份笔记的全景解读



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

宋代赏石文化上承唐代,下启元、明、清三朝,是我国古代赏石文化繁荣的时代。就赏石作品而言,宋代不仅出现了第一部赏石专著《云林石谱》,出现了大量赏石诗文,也出现了大量赏石笔记。宋代赏石笔记分散于各类笔记著作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赏石文化发展的面貌,到今天依然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一、宋代赏石笔记概述

1、宋代赏石笔记的数量:

宋代赏石笔记散见于两宋各类笔记著作之中,据我不完全统计,这些著作达80余部,总条数近200条。其中记录了5条以上赏石笔记的著作有《梦溪笔谈》《渑水燕谈录》《邵氏闻见后录》《春渚纪闻》《清波杂志》《墨庄漫录》《洞天清录》《游宦纪闻》《癸辛杂识》等。就数量而言,宋代赏石笔记超过汉至唐代奇石笔记之和。这一方面因为宋代笔记著作与前代相比保存较为完整,因而留存下来的有关笔记更多,另一方面,也与宋代赏石文化空前繁荣有关。

2、宋代赏石笔记的分期:

宋代赏石笔记可分为北宋与南宋两期。北宋年间,由于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国家相对安定,同时宋王朝重视文化,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也促进了观赏石文化的大发展。表现在赏石笔记中,同样是一片兴盛繁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记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观赏石种类和文人的赏石活动。

到了南宋,国家偏安一隅,与金国的战事不断,文人们缺少安心赏玩观赏石的环境与心境,除《洞天清录》等少数笔记著作继承了北宋赏石笔记的风格外,其余笔记多写“花石纲”与“艮岳”之事,或写砚石之类,关注点多不在赏石文化活动本身,这也反映出了当时赏石文化已不如前期之盛。

苏轼雕像

3、宋代赏石笔记的作者:

宋代赏石笔记的作者身份各异。举例如下:

文学家:苏轼。他是散文家、诗人、词人,在《东坡志林》《东坡题跋》等著作中有《书画壁易石》等赏石笔记。北宋赏石笔记作者中以文学家为多。

科学家:沈括。他在《梦溪笔谈》中对陨石、化石等都有记载。

政治家:沈括。

史学家:范镇。他在《东斋记事》中讲了皇帝命赋“山水石”的故事。

书画家:钱易。其《南部新书》记载了“落星石”“雷公墨”等。

鉴赏家:赵希鹄。他是《洞天清录》的作者。

地理学家:朱彧。他在《萍洲可谈》一书中记载有“破湖山石”等。

医学家:庄绰。其《鸡肋编》有一则记载了灵璧石、太湖石。

学者:邵伯温。他在《邵氏闻见录》中记载了羊形怪石。

太学生:丁特起。他在《靖康纪闻》记述了万岁山之厄。

由此可见,宋代赏石笔记的作者面很广,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名人或达官,很多人则是名气不显的人。其中有苏轼这样的赏石家,而更多的人不是赏石家,是无意中记录下了与观赏石有关的笔记。由此可见,宋代赏石文化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前各代,深入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北宋王冼《绣栊晓镜图》

4、宋代赏石笔记的性质:

我在《汉至唐代奇石笔记综述》(见《宝藏》2016年第4期)一文中说过,汉至唐代与观赏石文化有关的笔记只能称为“奇石笔记”,因为当时的作者关注的是石头的奇异性而非观赏性,而宋代的有关笔记始可称为“赏石笔记”。在宋代笔记著作作者的眼里,观赏石就是观赏石,而不是灵石、异石。虽然两宋时期还有灵石、异石的记载,但是所占比重已经很小。

而具体到某一作者,其写作目的也很不一致。有为赏石而写赏石的,如苏轼、赵希鹄本身就是赏石行家;有记叙历史事实的,如《枫窗小牍》写寿山艮岳;或者纯粹纪实记事的,如《梦溪笔谈》;也有猎奇好异的,这即使是《梦溪笔谈》也未能避免,其中写宜兴陨石属于“神奇”类,对滴翠珠、延州石笋、泽州石蛇、息石的记载则归于“异事”类。但是不管怎样,其中涉及灵怪的元素少了,涉及纪实的元素多了。许多作者在无意间留下了或多或少值得后世留意研究的赏石资料,因而在赏石文化史上的价值也更高。

南宋 佚名 《绣羽鸣春图》

5、宋代赏石笔记中观赏石的类型与种类:

就观赏石类型而言,宋代笔记中首先有大量岩石类观赏石,其中有园林石、造型石、纹理石、画面石、文字石;此外也有矿物晶体类、生物化石类、陨石类及砚石等其他类型,可见宋代观赏石笔记所载观赏石类型较为全面。

就具体石种而言,出现次数较多的是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此外还有虢石、红丝石、端石、龙尾石、青金石、漏泽石、歙石、雷公墨、道石、融石、川石、桂川石、邵石、玛瑙、水晶等,并对石种特点有简单介绍。虽然石种数量远少于《云林石谱》,但就笔记作品而言也是很可观的。

而很多的笔记则是仅记叙某一块具体的观赏石的,如苏轼《书画壁易石》:“灵壁出石,然多一面。刘氏园中砌台下,有一株独巉然,反复可观,作麋鹿宛颈状。”对这块灵璧石的特点描述得很清楚。

6、宋代赏石笔记记述的赏石活动:

赏石、藏石:《洞天清录》中《东坡小有洞天》记载,东坡为“小有洞天石”配了一个座子,座子中藏香炉,焚香时云雾缭绕于石峰之间,这是很有意思的赏石活动。《石林燕语》则记载了米芾拜石的故事。

咏石:如《侯鲭录》记载了黄庭坚父亲黄庶的怪石诗。宋代咏石诗比唐代更多,因而笔记中也多处写到咏石。

画石:《春渚纪闻》中《墨木竹石》一则,写的是苏东坡画石的事。宋代将观赏石画入画作已经开始普遍,笔记中多处写到画石。

封石:《墨庄漫录》中记载宋徽宗封了一块太湖石为“神运昭功敷庆万年之峰”,《泊宅编》中宋徽宗则封另一块太湖石为“盘固侯”。

题石、刻石:《墨庄漫录》中,记载宿州灵璧县张氏兰皋园一块名为“小蓬莱”的灵璧石,先后有苏东坡、蒋之奇、吴师礼三人为它题字,而张氏将这些题字都刻在了石头上。

可见,宋代的赏石活动异常丰富,而参与赏石活动的人,上至皇帝、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

陈东升主编《中华古代石谱石文石诗大观》

二、宋代赏石笔记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1、宋代赏石笔记的特点:

如上所述,宋代赏石笔记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记载赏石笔记的著作多;参与撰写赏石笔记的作者众多且身份广泛;偏重纪实而非虚构;记述的观赏石种类类型齐全且品种丰富;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赏石活动。

2、宋代赏石笔记的研究价值:

因为宋代赏石笔记偏重纪实而非虚构且数量较大等特点,因而宋代赏石笔记与赏石专著《云林石谱》相辅相成,从更大范围地反映宋代赏石文化的真实面貌与发展历程,是研究我国古代赏石文化发展史,尤其是宋代赏石文化的重要资料,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

如关于“三品石”的下落,近年有人根据清代笔记,认为它们还留在江苏。可是南宋周必大在《二老堂杂志》中明确说:“寺前三品石各高丈余,甚丑怪,一名阙石。政和间,辇致京师。” 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当时的京师(首都)是汴梁(今河南开封市),“辇致京师”四字说明三品石未能避免沦为“花石纲”的命运,这在当时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周必大距离“花石纲”不久,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同时,由于宋代赏石笔记不同于汉至唐代的奇石笔记的性质,对后代的赏石笔记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可以说元、明、清的赏石笔记基本沿袭的是宋代赏石笔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