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揭秘文房四宝之首的常见误解

发表时间: 2019-12-09 21:30

作者:林少勇

一、老坑开采于唐代

无论影视作品,还是著书立说,凡说到端砚,必以老坑为核心。笔者观目今著述或网络,涉及端砚的,几乎一致认为老坑是端砚最古远的坑洞,开采于唐代武德年间。

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诗云:“端州事功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而1952年长沙705墓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也正好印证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但是,这是端砚的起源,不是老坑的起源。无论史料还是出土物证,老坑与坑仔岩、宋坑一样,开采于宋代

宋代之前,无任何著述有言及老坑,目前出土的唐代端砚,也没有老坑、坑仔岩、宋坑材质的砚石。它们是端石,类同于现在的沙浦石等杂坑。宋代之后,著述与实物均开始出现老坑砚台。

老坑在唐代尚未被发掘,这是出土的唐代端石箕形砚

二、端砚一直是天下“众砚之首”

有研究砚史的应该都知道,宋代之前,山东红丝砚一直是四大名砚之首

山东红丝砚石(来源:网络)

三、端砚超越红丝砚是因为红丝砚石材枯竭

一直的观点认为,宋代之后红丝砚没落,端砚崛起,主要原因是红丝砚石脉枯竭了。

而笔者认为,红丝砚其实矿脉也众多,储量不低,直至现代仍然不断涌现新脉,石材枯竭而没落之说难成立。宋代红丝砚的衰落且从此一蹶不振,笔者认为最大的原因还是在品质竞争上。

红丝砚之所以在宋代之前傲视群砚,主要一是其本身确实品质高雅;二是端砚尚处在初级阶段,优质砚坑尚未发掘;三是端砚地处距离文化中心的中原非常遥远荒芜的“南蛮之地”。

宋代开始,老坑、坑仔岩相继被发掘,端砚以其优秀的石质、丰富的石品深得历代文人墨客钟爱,誉之:“温润如玉”、“秀面多姿”、“呵气成墨”、“贮水不耗”,遂列为众坑之首。

红丝砚矿历代有存在,端砚在宋代成为“众砚之首”主要是因为老坑、坑仔岩的出现,品质超越红丝石。

端砚老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砚台格局,形成了真正意义上中华砚文化系统。

四、老坑研磨墨汁质量最佳

这点被质疑,相信很多文友大吃一惊。

是的,老坑砚石作为鉴赏与实用俱佳的文房之宝,当之无愧是第一的,但这是综合素质而言,也就是说,它综合了石质、石品、稀缺性、文化性等诸多因素,而得出的整体评价,特别是文化因素,这是无法推翻的。

但是,作为实用品质,麻子坑(正脉)的墨汁质量是优于老坑的——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相信现在不少喜欢研磨墨汁写字画画的文友已经深有体会,特别是天青冻老麻,其墨汁质量简直天下无匹。

至于麻子坑为何至今远不及老坑,笔者认为主要是两大原因:一是麻子坑(正脉)“十麻九烂”,遍布虫蛀或烂石,极难成材,使人心理上有先入为主;二是麻子坑在清代乾隆年间才发掘,而老坑稳坐第一已经经历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这种历史积淀的文化是没有哪个砚种、坑洞能比拟的。加上老坑本身综合实力确实冠绝天下,因此难以撼动,相信以后也难以撼动。

顶级麻子坑(正脉)研磨的墨汁细腻油亮,质量上甚至超越同级老坑。

由于时间问题,未及深入研究及展示图证,实乃抛砖引玉。

2018.11.4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