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改山:折扇艺术鉴赏

发表时间: 2018-07-14 13:45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古代的扇面文化开始流行,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折扇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留念。人们亦常以手持社会名流书绘的折扇,来表示自己高尚的文明修养。甚至到现在,如果折扇上没有书画,倒显得十分别扭。

今观邓改山先生所绘折扇,或工细或豪放。或俊雅或古拙。虽面貌各异,但皆文气十足。笔墨纵横尽展其不凡的书画功力。

万物交融,天人合一

很几年前在宋庄买了把扇子放在工作室,偶尔扇扇都烂了,没扔,偶尔想想什么时候画几把扇子。2013年一次苏州行到了桃花坞,还有姑苏寒山寺,那时候一整天满脑子都是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画面,苏州很多卖扇子的那时候碰上了一下就买了二三十把,回到了北京一五年正式开始画折扇,开始也是稚嫩的不成熟的,后来深入去了解竹子及扇骨特别是遇到了这几年很受藏家喜欢的梅鹿竹扇骨让我恍然大悟,天哪,这不是和我十几年前那个创作系列的画面味道一样吗,再查阅了各种竹子的生长资料,我真很相信天地万物混沌交融的生长着,真有天人合一之境,我的扇子有的很朴素、有的很珍贵、有的一挥而就,有为了完成一把尽善尽美的扇子,画完扇面的正反面再寻找到很配的扇骨直到完成一把扇子,真的花五年十年也不一定的。因为它真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创作案例一《梅与石》

扇子是一种立体式的审美,所以我十分重视扇骨,一把好的扇骨一定的要开合顺畅,展开尽量平整,材质好手工精美。这把扇骨是一把玉竹雕刻的,手工相当好,扇骨纤细挺直,很有骨感,我在创作这幅扇面时,也到了多处实地观察梅花,发现有一品种美人梅,气质与之非常相像,我这一阶段的作品正好也是细腻密集宁静的画风,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特大写意很粗犷那种风格的人,这对我就是一种挑战和考验。扇面的另一面是书写《心经》,这幅心经我是很满意的一幅,传统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如果是画折扇我觉得应该是诗书画印再加扇骨,这把扇子在这几个方面是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很有梅花之风骨。再告诉一个秘密,通常我得到一把很喜欢的扇骨和创作出一把很好的扇子,我会在扇骨上签上我的名字。

创作案例二《自在》

画面是一反常态的低头梅花,另一面书法“自在”,选择罗汉竹做扇骨也有其寓意也。庄子《知北游》道:“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整件作品也是追求自在超然之境。

创作案例三《明月伴香梅》

画面是一棵老梅生长出很多新枝,枝头朵朵新花,与另一面的兰花共守明月。白月光下一片清幽寂静。“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梅花配梅鹿竹扇骨是最合适不过了。

创作案例四《梅与竹》

这把折扇是我画梅花从粗拙铺展转向纤细密集风格的第一把。梅花枝条的穿插还是很讲究的,笔墨没有追求太多虚实变化反而感觉画面很单纯,芝麻竹扇骨和画面的梅花也是很和谐相配,另一面白描竹子是在没有任何起稿的情况下在不平整的扇面徒手勾的,这种情况下是不允许有错误的,这幅竹子完成后没有发现一根线条是失败的,现在想想其实这正是传统里很重要的基本功,还有就是作画时的那份专注。

创作案例五《兰花》

梅兰竹菊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朴素,我画这幅兰花选用了最普通的扇骨,画的时候也是即兴一挥而就,当然需要内涵,情感酝酿也得水到渠成。其实看似很快,但成功率也是十选一。

邓改山

1972年1月1日出生于广东阳江

199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

2005年 定居北京

2010年 作品收录《当代艺术家工作室》

2014年 作品收录《新中国美术编年史1949-2014》

2015年 折扇创作

现为职业画家

其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以及独有的艺术风格,在北京、广州多次举办个人画展,深受广大观众的青睐。部分作品被海内外藏家收藏。

主要展览:

2005年 广州 “后革命女性”

2005年 法国 “开放的状态”

2006年 北京 “改山PARTY”

2014年 中国 “十城市巡展”

代表作品:

《舞女图》

《后革命女性大本营》

《人之初 性本善》

《八零年的秋天》

《阴茎系列》

《牡丹图》

《折扇系列-梅兰竹菊》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