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老手工艺:你能认出几种坚守与传承的技艺?

发表时间: 2018-08-03 16:17

老手艺人常说:“我不做也许就再也没人做了,可能这就是一个承诺吧,给传统文化的承诺”。听之,总令人潸然泪下。

在盛行说“行行出状元”的古代,手艺人一行吃到底,固然不是吹出来的。十年学徒,十年副手,十年操刀,十年坚守,十年传承,手艺人的一生简单而顽固,登峰而造极。

团扇制作

湘妃竹苏绣双面八丝绣花扇

团扇,就是圆月形的扇子,又称宫扇、合欢扇等等。

团扇,可分为三个部分,扇面、扇骨、扇坠。团扇的造型也很多,除了满月圆形之外,也有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海棠形、蕉叶形等等。扇面的材质,我除了最喜欢的缂丝,也有绢面、绸面、宋锦等。扇柄,可以用木竹牙角,都可以。现在用的竹子,有罗汉、湘妃、紫竹等等。扇坠,可以配回龙须尾的流苏,也可以配上各种多宝串。

我们现在看古人的仕女图,经常可以发现她们袅袅娜娜的行走在后花园,花前月下,书房琴侧,手上执一柄团扇,平添了许多的含蓄婀娜之美。

扇子讲究的是整体的美。团扇有自己的美,刺绣也有自己的美,它们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图为缂丝捻金紫竹大扇)

杭绣

传统的杭秀被称为宫廷绣,最为鼎盛时期,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也总共不过300人。杭绣这门手艺有一个规矩,传男不传女从事这门手艺的都是男人,所以也称之为“男工绣”。

杭绣是个精细活儿,对绣工来讲,杭绣是个精细活儿。因为一小幅作品就要花上两三年的时间,所以绣工没有打坐参禅的功夫,是不可能绣好的。

一副作品要经过画稿、配线、描稿、盘线等数道工序,在刺绣过程中,除了构图的白描稿,其他色彩、针法完全要靠个人技艺,更像一场给自己看的表演,事先要在脑海里准备好剧本。

杭绣工艺:画稿

杭绣工艺 :配色

杭绣工艺:上绷

杭绣工艺:描稿

杭绣工艺:劈丝

杭绣工艺 :彩绣

杭绣工艺:盘金

缂丝

“缂(kè)丝”是一种非常精美的丝织工艺,被称作“丝中圣品”,一度只是王宫贵族专享。最早的缂丝实物,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因为工艺繁复,主要用于装饰品。到清代时,多用于服饰,以龙袍为主。

▲ 缂丝的工具

▲绿色的孔雀毛丝线

▲缂丝先画好草图,这需要有设计和艺术史的根基

『缂丝制作过程 片段来自于《了不起的匠人》』

缂丝直到现在还是只能完全由人工织造,无法用机器替代。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而缂丝的工艺,是以生丝为经线,各种彩色熟丝线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挖织而成。由于可以自由变换色彩,所以缂丝可以织出相当复杂精细的图案,每一个缂丝师傅都仿佛是在织布机上作画,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缂丝戒得堂前后记卷 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平缂、搭缂等常见技法,所有文字均由缂丝织造,且作品文字排列均匀,字体大小一致,实非易事。

『缂丝瑶池吉庆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了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在西天瑶池庆寿的场景,是现存明代最大的缂丝作品,采用多种技法,画面非常精美。

『缂丝三多荷包火镰故宫博物院藏』

缂丝金地牡丹群蝶图

花丝镶嵌

这门手艺被称为“燕京八绝”之一,是一门宫廷艺术,所用的材料全是金银珠宝等贵重金属,工艺极其复杂。从设计,到备料(手工拉丝),搓丝,编丝,掐丝,烧丝,填丝,镶嵌宝石往往要耗时数年。

明神宗皇帝朱翊钧的金丝翼善冠全部由金丝编制而成,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整个帽子没有发现一个接头处,其做工的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花丝镶嵌工艺的巅峰之作。

点翠

点翠最早见于汉魏时期,明清时期广为流行,于乾隆年间工艺达到顶峰,多见于宫廷权贵之家。到清末,许多富庶之家都会在女儿出嫁时为其置办一套点翠首饰作为嫁妆,以平添尊贵,因此,点翠饰品亦频繁见于私人收藏。

目前,点翠手艺已经基本失传。可见的点翠首饰基本都是老物件,多为京剧中旦角的头饰被用到,也是京剧中女主角的标配。不过点翠的材料取自翠鸟的羽毛制备过程有些残忍,现已逐渐被替代。

手工核雕

浙江舟山核雕是汉族微型雕刻工艺之一。在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上雕刻,有辟邪之用,或作文人清玩。明朝人《核舟记》一文,生动活泼地描写了明代巧匠的核雕工艺。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陈祖章雕核舟

核桃雕刻时需将果核抵在一块木板上操作,最细的刀,直径还不到1毫米。一颗成品的微雕需要雕刻数万刀,一刀不对,就功亏一篑。

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锦竹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

2006年5月20日,桃花坞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榫卯

中国的传统建筑之中极少用到胶粘钉连,绝大多数部件的契合,用到的都是榫卯结构,这种传统的木匠手艺,用到房屋的建设上,不仅极其坚固,环保自然,而且伸缩很是美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榫为阳,卯为阴,两者组合讲究的就是一种阴阳平衡,内敛而中庸。这种中国最传统的手艺在木匠人的小玩意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楔钉榫

云型插肩榫(牙条、牙头分造)

圆方结合裹腿

圆香几攒边打槽

方形家具腿足与方托泥的结合

三根直材交叉

鲁班枕

瞎掰,又叫鲁班枕。据说是2600年前,由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发明,一块独木硬板只是通过锯、凿、刨这样的手法,完成后用手掰开,掰成功了就是一个能够折叠收放的小板凳;要是掰不成,就瞎了,还得重做。这种工艺曾经失传,后经过翻阅古书才得以再次流传。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有两个品种,一类是“粗货”,也称“耍货”,是一种造型单纯,用笔粗放的商品,通常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表现的多为喜庆吉祥题材,如大阿福、老寿星等,主要面向普通民众;

另一类是“细货”,也叫手捏戏文,作品多取材于京剧、昆曲中的场景,是用纯手工精心捏着、绘彩而成的工艺品,因人物生动、造型精美而深受文人、票友的喜爱。

如今的惠山古镇,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古镇修复。修复后的古镇,原住居民被清洗一空。原本有“泥人一条街”之称的惠山古镇,昔日的泥人作坊已经人去楼空。

锔瓷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出自锔活这个行当。

“锔盆、锔碗、锔大缸……”打着令子旗、敲着行令(拨浪鼓)有板有眼地再现了300多年前锔匠走街串巷吆喝的情景。这一幕早已成为很多人的遥远记忆,现已无法寻觅了。

锔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

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

准备修补

第二步定位点记

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

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

确定锔钉数量和位置

第三步就是打孔

用金刚钻打孔

金刚钻是长约10公的铁钻杆

用金刚钻钻孔,打孔

也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

有些瓷器厚度就几毫米

打孔时都是毫厘之差

一是手要拿得稳对的准,最好不能打穿

二是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第四步锔钉

锔钉制作体现手艺人的水平

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

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

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

锔钉的大小

得根据器物的条件来计算

这样,器物修复后不仅盛水不易漏

而且还给器物本身增添了几分韵味

第五步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

防止瓷器漏水

这样完整的锔瓷就完成了

手工织布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现在人很少能听到老织布机发出“唧唧唧”的声音了。

手工织布的过程相当复杂,大体有弹絮、纺纱、缨线、经布、织布等几个环节,从一朵棉花到织成布料,要付出很多辛苦。而且织布要用几十样工具,不仅是体力活,还是繁琐的手工细活,没有耐心的人是织不出好布来的。

手工锡器

锡器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锡的质地比较柔软,所以必须要与其它的金属元素制成合金,才能用来制作成锡器。

传统的锡器都是手工打制的,但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及铝和不锈钢制品的崛起,传统的锡器制作越来越被边缘化,到如今已渐成“绝唱”。如今,从前乡间小巷里时常看到的有人肩挑扁担,两头是风箱和小炉子,边走边喊“打锡壶喽!打锡壶喽!”的场景,已渐行渐远。

然而,传统的手工锡器制作,因为带有浓浓的人情味及久远的人文记忆,有着机器所不能代替的美。

竹编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富含着中国汉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

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不能倒退,时间不可逆流。假如,老手艺终将消失,那也应当是功成身就的走下舞台,而非无人问津,然后销声匿迹。

除以上列举的之外,您还知道哪些即将消失的手工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