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学历、无家传、无师承,徽州竹雕奇才如何成为大师?

发表时间: 2023-12-22 21:52

竹,生于野,是屹立天地间的铮铮傲骨

竹,安于室,是从古至今中的君子之德

一双手,三十年,用时间验证艺术

从手到心,一刻一凿

参透毫厘间的缝隙

方寸之间,精雕细琢

还原千年以前的细腻与韵味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

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汉族竹刻家们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涌现了“嘉定三朱”等诸多竹雕大家。

在徽州,有一位一生痴绝竹雕的大师——一无学历、二无家传、三无师承,但故宫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第一个永久收藏的现代竹雕作品,正是出自他手。他还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徽州竹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首届中国木雕艺术大师、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就是人们口中的竹雕奇才——洪建华。

中学毕业后,16 岁的洪建华在父母的安排下,跟着舅舅学起了木工。三年后,木工出师,可他只学到了一些简单的木雕技艺,痴迷雕刻的洪建华就到处寻访雕刻老艺人,不想一连拜访了三个师傅,却接连被泼了三盆冷水。“这行接不到活干,你还是学别的去吧!”师傅们的劝告没有令洪建华退却,相反,偶然看见的一件简单的竹根雕却燃起了他心中的小火苗,“原来竹子也可以雕刻……”

竹子的质地坚韧,纹理致密,是雕制工艺品的理想材料。人们空闲无事的时候,持于手中把玩摩挲,一则平衡内心,去除杂念,在现实当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同时也可以令思想获得陶冶,身心得到修炼,是追求悠闲自适生活情趣的一种乐事。

人简如竹,是一种质朴;人清如竹,是一种境界。人正如竹,是一种品质;人淡如竹,是一种超然,世代中国人对竹雕的倾心,代表了对平淡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更是对一种心灵信仰的执着与坚守。

竹雕与木雕不同,木材实心,材质由里到外相对均匀,可竹子表皮硬、内部软,表皮纤维光滑、内部纤维粗糙,虽善于展现层次美,但也增加了创作者构思和雕刻的难度。创作者不仅要有绘画、书法等功底,还要练就娴熟的刀功手法。

一件件满布节疤的竹根,经洪建华之手成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而他的手却严重变形,甚至经常痛得无法握拳和入睡,可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竹雕不仅是他的事业,更是他的生命。

正如洪建华大师所说:“关于竹子,我们常说,清明一天,谷雨一丈。谷雨是春天最后的一个节气,也可以说是万物生长的一个新的开始。做事有时候也是这样,急不得,要慢下来,每一种生命的生长,都有属于自己的周期。人生如竹,只要经得起打磨,耐得住寂寞,默默蓄力,最终都能势如破竹。”

大者 顶天立地

师者 德足学博

非凡人生 自然留香

锁定安徽公共频道

关注《大师驾到》

聚焦大师传奇 弘扬大师精神

edited by AHTV七七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