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上万的果核,这个村庄凭借手艺创造奇迹

发表时间: 2022-07-22 20:32

你见过核雕吗?

这是一项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很多人对核雕的最初印象,大概都来自于上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核舟记》:一个叫王叔远的明代奇人,在一颗仅有两粒米高的果核上雕出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

短短的几句描述,让一艘精巧绝伦的小舟跃然纸上,令人记忆犹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清 乾隆二年 陈祖章 雕橄榄核舟 图源/百度百科

1737年,清宫造办处著名牙匠陈祖章,用一枚橄榄核重现《核舟记》中的蓬船造型。

这艘小核舟,体积不大但五脏俱全(纵1.4cm,横3.4cm,高1.6cm)。竹编棚顶的船舱两侧,有可开合的推窗,船上有船夫、童仆及船客共八人,船底以行书刻苏轼的《后赤壁赋》全文。小船整体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令人称奇。

清 乾隆二年 陈祖章 雕橄榄核舟 图源/百度百科

明清时期,核雕作为一项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作品只不过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们把玩的小物件,并不值什么钱。

但如今,这项曾经无人问津,几近失传的民间技艺,却在江苏苏州吴中区的一个小村庄里,重新焕发生机,甚至创造了年产值过亿的乡村经济奇迹!

舟山村上百家的店招清一色的与核雕相关 图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舟山村,这个不起眼的江南小村落,村民们正凭借着核雕技艺闷声发大财。

整个舟山村占地仅8平方公里,但经营核雕的工作室却有300多个

全村总人口不到6000人,有3000多人从事核雕手工艺,相当于每2个人中就有1人从事核雕产业。

2020年全村核雕年产值3亿多元,占据了全国市场份额的2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核雕第一村


01

小果核有大世界

舟山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坐落于穹窿山脚下,南临太湖之滨,是一个核雕历史悠久的小村。

早在明清时期,这一带的核雕工艺就已经名扬四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舟山核雕还曾作为国礼走出国门,是创收外汇的重要出口产品之一。

1946年,当代核雕大师宋水官就出生在这个核雕艺术氛围浓厚的小山村。

1967年,23岁的宋水官进入舟山工艺雕刻厂当一名普通的学徒。当时的舟山雕刻厂是一个小型乡镇企业,只有五十多号人,还都是村子里的村民。

农忙种田,农闲雕刻。

由于勤奋好学悟性又高,宋水官很快在众多学徒中脱颖而出。

宋水官正在进行核雕创作 图源/潇湘晨报

1973年,作为技术能手,宋水官被调到吴县雕刻厂负责雕刻生产。

后来,由于核雕市场收缩,雕刻厂也因为效益不好而面临解散,正值壮年的宋水官也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核雕事业,还是放弃。

宋水官左右思量,还是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刻刀。他决定回到家乡舟山村,创办自己的核雕工作室,将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传承下去。

宋水官正在进行核雕创作 图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当时,宋水官所谓的工作室其实十分简陋:几平米的小房间,一张桌子,再加上几把刻刀。

虽然条件艰苦,生活拮据,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几十年来,凭着这份对核雕的热爱和匠心,宋水官坚持每个作品都精益求精。

在他的刻刀下,一枚枚平平无奇的果核,经过雕琢和打磨,脱胎换骨变成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2009年,宋水官的作品《乘风破浪》在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博览会上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最高奖项“山花奖”,这是核雕首次获得该殊荣。

宋水官核雕作品《乘风破浪》 图源/潇湘晨报

宋水官后续创作的《十八罗汉》《龙腾奥运》《苏州园林》等作品,在全国大型博览会上陆续获奖,宋水官也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光福核雕”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奖项和荣誉纷至沓来的时候,宋水官有了更重要的使命:

让核雕技艺后继有人,继续发扬和传承。

于是,宋水官积极参加全国各省、市手工艺相关的宣传活动及展览会,推广核雕技艺在业内的知名度,提升“舟山核雕”的品牌价值。

在他的带领下,舟山村形成了空前的“核雕热”,村子里几乎家家都从事核雕手工艺产业。

舟山村遍布大大小小的核雕工作室 图源/网络

如今的舟山村,已形成了从橄榄核收购,到核加工、雕刻、销售,包括雕刻工具制作等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超过3亿元。

《央视财经》的一篇报道中这样写道:

二十年前,舟山村一辆汽车都没有,但现在村里总共有400多辆小汽车;

村民的收入也从原来的一年一两万,翻了好几倍,只要家里有一个人做核雕,起码正常的收入都在十万元以上。

核雕,成为了舟山村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也让村民们实实在在地发家致富。


02

核雕技艺,令人称奇

中国自古以来从不缺乏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

而匠人技艺的极致,无外乎如庖丁解牛那般,刀刀入筋,游刃有余。

但实际上,比起庖丁解牛,核雕更是一门神乎其神的绝技。

指尖大小的核雕 图源/图虫创意

就拿宋水官的获奖作品《乘风破浪》来说。

一枚小小橄榄核上,融合了镂雕、浮雕、立雕、微雕等多种雕刻工艺;

核舟上刻画了神态各异的人物,细细一数,竟然有23个之多;

小舟身上还有八扇芝麻大小的窗户,每扇只有几厘大小,而最奇妙的是,用牙签轻挑,船上的每个小窗都能开关自如,堪称鬼斧神工。

宋水官核雕作品《乘风破浪》 图源/《画界·工艺美术》

一枚完整的核雕作品,往往要耗费雕刻师巨大的精力及时间成本。

从选料到雕刻,再到成品,每一个步骤无不体现了核雕工艺的巧夺天工和匠人之心。

第一步:选料

舟山村核雕的选料,通常为橄榄核

然而,橄榄核的挑选标准十分严格,不是所有的橄榄核都能制作核雕工艺品。舟山核雕要求必须选用产于福建与两广地区、秋季采收的橄榄核,整体长度须达到5厘米,6棱匀称,两头钝尖。有时候,1000多枚橄榄核中,可能只有一枚符合标准。

由于选料严格,现在一颗符合标准的橄榄核能卖上百元,品相好、个大的甚至能卖上千元。

一颗符合标准的橄榄核 图源/图虫创意

第二步,绘制、粗雕

待到构思好主题,确定好造型,绘制好画样后,核雕匠人就可以开始进行粗雕了。

沿着提前画好的图案线条,先简单地进行勾勒,去掉多余的部分,让整枚核雕大致的轮廓显示出来,再进一步定好比例和布局。

第三步,细雕

接下来,就是细雕,这一步直接决定了整个作品的成败。

需要将勾勒的图案精确无误地雕刻出来,对力度的掌握也尤为关键。力气小了,痕迹会太浅;力气大了,可能会把局部细节刻断,那这件作品就报废了。这是最考验手艺人技艺水平的一步。

细雕 图源/图虫创意

第四步:打磨、装饰

雕刻部分完成后,就需要用砂纸在橄榄核的表面细细打磨,让核雕呈现出温润、活灵活现的光泽。

如果有需要还可以给作品钻个小孔,做简单的装饰,如此一件核雕才算最终完成。

一枚小小的核雕作品,一套流程下来,最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因为工序繁琐,一个熟练的核雕师傅,一年的核雕作品也不过几十件。

2008年,“舟山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舟山核雕技艺的肯定,更是对核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03

电商,给传统手工技艺带去惊喜

走进舟山村,你会发现,这个村遍布核雕工作室。

但是两年前的疫情,使舟山村的核雕市场备受冲击,曾经人流量不断的核雕一条街,一时间门可罗雀,村民们的收入大打折扣。

图源/看见苏州

图源/看见苏州

不甘等待的村民们研究起了电商,年轻人开始向老师傅们推荐直播带货,利用网络平台分享核雕技艺,销售核雕产品。

“1、2、3,上链接!”

“拼手速,看上哪件,点击下方小黄车购买…”

看着手机屏幕里,年轻的徒弟在抖音直播间里,一边介绍产品一边“吆喝”核雕手工艺品,屏幕下方的网友实时在线砍价的场景,今年76岁的宋水官思绪万千。

图源/潇湘晨报

从注册账号到视频拍摄,再到开直播带货,让宋水官没想到的是,以前需要走南闯北,双腿跑出来的销售生意,如今竟然凭借着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将传统手艺人与四面八方的消费者联系在一起。

令宋水官更加诧异的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占比很高,许多消费者第一次通过手机刷到他的视频后,还会发私信向他请教。

图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在宋水官的影响下,村里大大小小的核雕工作室纷纷开启了电商直播,舟山村的抖音核雕基地发展势头也非常好。

宋水官说:“村里300多家核雕工作室通过直播带货,一年能销售出去上亿的核雕工艺品!”

短视频不仅能分享核雕手工技艺,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实现实时变现。

这是电商带给传统手艺最大的惊喜。

图源/潇湘晨报

核雕,不仅仅是一件精工技艺制作出来的工艺品,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根。

它不仅给舟山村村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财富,更为我们留住了中华民族的根。


超级乡村研究所
舟山村综合评分: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参考资料:
[1]《小果核有大世界,核雕非遗传承人的抖音电商“奇遇记”》
[2]《中国核雕第一村:年产值两个亿》
[3]《焕新非遗②|直播引流,鬼斧神工的核雕技艺不是传说》
[4]《坚守传统技艺五十余年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再现“核舟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