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古城首展:90方古砚亮相

发表时间: 2020-05-06 09:07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张目伦 通讯员 李叶)4月29日,聊城首届古砚展在古城东昌府区博物馆开展,共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展出精品砚台90方,展期为3个月。 本次专题展览前期策划花了1个月的时间,布展用时一周,展出地点在东昌府区博物馆三展厅东厅。本次展览的主题为“古砚荟萃”,共展出精品砚台90方,分别为唐砚4方、宋砚18方、元砚1方、明砚44方、清砚22方、民国砚1方,均为聊城资深收藏家任保镇的多年收藏。

东昌府区博物馆馆长于中胜说,任保镇阅历丰富,专业知识广泛,他将收藏多年的心血选出一些精品成就这次展览,主要目的是向水城市民和来聊游客传播有关“文房四宝”的古文化知识。聊城在收藏方面群众基础比较好,藏家规模、档次在省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力,他们热爱、支持公益事业。为了举办高质量的展览,东昌府区博物馆积极对接社会资源,以传播知识、奉献社会为出发点,通过组织“古砚”等专题展览的方式,为收藏家提供交流平台和空间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聊城市民的文化生活。

红丝石鸳鸯砚雕刻细致

据介绍,砚台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手工艺品,与笔、墨、纸合称中国“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书画的必备用具。砚台因材质坚固,能传百世而不朽,受到历代文人珍爱与收藏,故有“文房四宝砚为首”之称誉。东昌府区博物馆一次展出这么多精品砚台,反映出了水城打造文博之府、书画之城、书香之域的底蕴。


对话

任保镇与古砚的故事

此次展出的砚台,年代上至唐宋,下迄民国。质地包括石(端石、歙石)、玉、澄泥等,形制丰富多样。如唐代的红丝石砚、南宋的歙石太史砚、清代的北斗七星云龙端砚等,都是形制特殊且非常珍贵的砚台。收藏过程中,任保镇的遭遇可谓丰富多彩。聊城首届古砚展开展当天,记者就此与其进行了面对面的了解。

任保镇介绍古砚展情况

记者: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砚”文化应该很久远吧?

任保镇:是的。中国文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房四宝,又是文房工具的典型代表。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砚台,因为其质地符合人文励志的坚韧品质,又能把文人理想的寄托雕刻于砚台之上,所以,历代文人都把文房中的砚台推崇备至。

纵观古砚的发展历史,砚台历经几千年的工具使用,发展到唐宋时,其艺术形式突然百花齐放,历史上最好的材质,历史上最多文人治政的社会生活,促发了砚台艺术的升华。所以,唐宋时期,是古砚艺术的第一个爆发期。

从材质上,人们发现了端石、歙石和红丝石砚材,并根据汉代宫廷瓦制作的材料组合配方发展出了优质的澄泥砚。从砚式上,特别是到了宋代,或励志,或情趣,应有尽有,包罗万象。

两宋后的金元明清的砚台,沿袭了唐宋材质的使用习惯,只是又多了晚宋洮河石的崇尚,但产量有限。端砚和歙砚仍然是艺术砚使用材质的主流。明朝制砚偏素,反映了明代文人思想的尚简格调,这从明式家具或其他艺术作品也能反映出来。

入清以后,后金主政的满族一改明朝的简洁风气,繁缛华丽的风派顿然而生。特别是苏作与宫廷造办处的作品,更能体现清朝的艺术崇尚风格。

记者:这些展出的砚台中,哪些是您比较得意的藏品?

任保镇:从这些展品看,四方砚非常具有代表性。

红丝石鸳鸯砚是晚唐作品,神态雕刻精致,栩栩如生,使用唐代部分盖砚的工艺习惯,巧妙地运用双翼的掀拿功能,把艺术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彰显了唐朝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此砚材质地细腻,油感充沛,属于红丝石中的上品之石。

青州石末箕形砚来自唐朝。青州石末砚属于澄泥砚的范畴,只是在用材上采用了潍水中的石头研末,再配方其他成砚材料烧制的砚台。此方砚简洁大气,器形饱满,是唐朝簸箕砚典型的代表。

歙石太史砚出自南宋。歙石开采于唐代,有四大名坑之说,此方砚取材于四大名坑中的眉子坑,就砚台所表现出来的石品花纹来看,是典型的宋代开采坑段的石质。此方砚大气磅礴,线条设计比例浑厚,视觉冲击力极强,砚石整体通贯眉纹,眉子壮琐,砚墙曲折粗壮的眉纹石品仿佛蜿蜒的山水,形成一幅美不可言的自然图画。

北斗七星云龙端砚属于清代作品。此砚料随型、就材而作,砚材大而浑圆,砚边缘刻云纹,砚池雕龙作吐水状,根据石品所有石眼,分日月北斗排列,象形生动,天象涣散。此砚材质地细腻,温润其心,是一方难得的端砚作品。

记者:在收藏过程中,您遇到波折没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任保镇:中国人民自古就有收藏的习好,并留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历代文人墨客喜闻乐见的趣事。大量文人直接参与了砚台的花样设计与制作,在他们自身收藏的同时,其意见导向又助推了社会收藏的景象。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恰逢祖国太平盛世的历史机遇,人们乐于收藏爱好迅速普及开来。我也随波逐流地进入该行列。

从最初的几枚毛主席像章,到小学时期收集外地客人带来的新鲜品牌的烟盒纸,再到后来在集市上无意间买到的《李杜诗选》和《资本论》。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成为影响我收藏的萌芽。

后来,从集邮到收藏古钱币,我几乎跑遍了附近县城所有的公有私有的废品收购站。不知不觉间,我喜爱上了砚台,大量业余时间都奔波于半径几百公里的地摊、集市,偶尔也会去更远的城市寻访。

十年前的一天,我见到一方砚,卖方索价巨高,一路打听得知其中经过。第一手是一位喊乡的行里甲。某村一位年迈的长者,因为农村屋里地面不平,遂用一方砚台垫在堂屋八仙桌一桌腿下面。喊乡的行里甲被老者领到家里,从桌腿下面抽出这方砚台,几个回合杀价,最终以55元的价格成交。

这方砚被行里甲以200元的价钱卖给了行里乙,后被行里乙以600元的价钱卖给了一位收藏爱好者,过了大约5年的时间,又被以2000元的价钱转让给了另一位收藏爱好者。至此,我才看到了此方砚台的真容。原来都是看照片,经过几年的视觉、情感积累,我决定收藏这一方砚台,这就是那方清代北斗七星云龙纹端砚。几经缠磨,好话说尽,最后我终于梦想成真,前后共用时10余年。

通过这一方砚台的曲折经历,我真正品尝到收藏路上的辛酸与苦辣,也正因此,收藏生活才有了许多乐趣。这些经历告诉我,努力过了,总会有一个如愿以偿的回报等着你。

全媒体记者 张目伦 通讯员 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