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岩韵解读

发表时间: 2022-11-03 15:19

大红袍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关于大红袍名字的由来,说法很多,其中有一个民间传说:清朝时一书生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结果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

状元回到武夷山,他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的。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细作,装入锡盒。

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红色状元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来到武夷山后,状元脱下皇上御赐的大红袍披在神茶树上拜谢,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都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作“大红袍”了,还有人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进贡的贡茶。“大红袍”一名也由此传开。

什么是大红袍母树


大红袍母树是指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石壁上现存的六棵茶树,树龄已有350多年。以往,每到春季采摘季节,武夷山都要组织科技人员采摘数量有限的大红袍母树茶青,再精心制作出珍贵的大红袍母树茶,年产量不足1千克。后来,为保护大红袍母树,武夷山有关部门决定对其实行特别管护: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确保其良好生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科学管理,并建立详细的管护档案;严格保护大红袍母树周边的生态环境。2006年起,有关部门对6株大红袍母树实行停采留养,促其“延年益寿”。

什么是无性繁育大红袍

用大红袍母树的枝条扦插,繁育种植的大红袍为无性繁育大红袍,其鲜叶为制作大红袍的原料。“一代大红袍”“二代大红袍”均为无性繁育。

大红袍是红茶吗

大红袍不是红茶。大红袍是福建出产的半发酵茶,是闽北乌龙茶的代表。闽北乌龙茶中最著名的是武夷岩茶,武夷岩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红袍。


何为武夷岩茶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省东北部,属典型的丹霞地貌。这里群峰相连,峡谷纵横,多悬崖绝壁,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武夷山茶园非常奇特,茶树长在悬崖绝壁上。茶农利用岩洼、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构筑“盆栽式”茶园。武夷山“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而得名。

大红袍的采制是怎样的

大红袍一般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采摘,采摘有严格要求,雨天不采、露水不干不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放。大红袍的手工做青一般要14~18小时,在摇青、晾青交替进行中逐渐形成大红袍的特殊岩韵。做青时,茶叶手感由硬变柔,含水量由多变少,叶面色泽由绿转为黄亮,叶缘由绿渐转红,茶叶味道由强烈的青臭气转为清香。

大红袍最后的烘焙工序,是大红袍的香气、滋味得以提升的重要工艺。在低温久焙的过程中,制茶人凭感官判断不停调整、控制焙茶的温度,以达到所需要的品质。

大红袍有何特点

大红袍干茶为条形,条索紧结、壮实、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馥郁,有兰花香、肉桂香等,香高而持久,滋味甘醇,岩韵明显;叶底呈“绿叶红镶边”,三分红、七分绿;叶面有蛙皮状突起,俗称“蛤蟆背”;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大红袍的“岩韵”如何理解

大红袍是岩茶中的代表,具有明显的岩韵。岩茶首重岩韵。简单地说,岩韵就是武夷岩茶所具有的岩骨花香的韵味特征。“岩骨花香”中的“岩骨”可以理解为岩石味,是指茶特别的醇厚浓郁与长久不衰的回味,当地人认为,岩韵是茶汤留在咽喉的岩石味、青苔味;“花香”是指岩茶沉稳、浓郁的茶香。岩韵为岩茶所特有,是武夷山山区茶叶的特质。



品质好、身骨结实的大红袍一般都经多次焙火,刚加工好的茶叶喝起来会感觉有一点刺激,俗称“有火气”。所以有一种说法,加工好的大红袍放一年,“退退火”再喝,茶汤会更加顺滑,而馥郁的香气、醇厚的滋味并不会因此而减退。存放后的大红袍岩韵依然鲜明,幽香浓郁。

“大红袍”作为商品茶名有几种含义

“大红袍”这三个字,至少有以下几重含义:

①指名丛奇种大红袍,即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株的茶树品种;

②指用大红袍母株以无性繁殖栽培的茶树鲜叶制作的茶叶的名称;

③指用多种岩茶原料拼配而成的,具有大红袍茶叶特征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