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泉深度解析:夏商周时期的玉石切割与成型工艺

发表时间: 2023-07-18 09:30

制玉工艺发展到商周,虽然制玉的工序与新石器时代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由于青铜工具的普及,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精细程度大幅提高,制作出大批的精美玉器!

西周时期玉鹿

青铜可以打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工具,便于雕琢出更加精美的纹饰,在阴线刻划的基础上,大量的利用减地浮雕、双勾阴线的方法起阳线,使纹饰线条更为立体挺拔。此期无论是切割成型还是纹饰雕刻均比前期有较大的进步,同时其他工艺均比以前有所创新,出现了一些工艺水平颇高的玉器作品。

01、切割成型方式

夏商周时期的切割成型方式依然延续。它们因使用工具不同所留下的痕迹也不同。金属工具比之石质工具更能胜任大型器的切割,玉器成型更为规整。而此时期线切割的应用比史前时期减少很多。这时在玦口的切割中,大多已使用片切割和砣切割,很少见到线切割开口,所以玦口也少见因抖动导致的凸凹不平,而是宽窄一致且平直规整。以故宫博物院藏商代玉双龙首玦为例,玦口明显使用金属片切割开口。这是古玉断代的依据之一。

商代玉双龙首玦

龙山文化晚期和齐家文化时期曾出现了少量大型玉兵器,但夏商时期,陡然出现了较多的大型玉兵器,它们不仅锋棱尖锐流畅,而且体量较大。如二里头遗址四角楼附近出土的七孔玉刀。长65厘米,宽9.5厘米,最厚处0.4厘米,最薄刃部厚度为0.1厘米。扁长而薄的工艺非金属工具切割难以实现。考古发现在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很多大型的玉戈、玉刀,大者在半米以上。湖北盘龙城商代遗址出土的玉戈长达94厘米,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四川金沙遗址也出土了大型的玉璋、玉戈等,这种现象固然有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制玉工具和工艺上的进步与发展。

二里头文化七孔玉刀

这些玉兵器在切割技术上十分先进,因为要把半米长的玉片磨平,做出薄刃、脊线、锋线、血槽,并使它们平直,弯度和弧度适宜,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切割磨制中,不仅要选择好工具和粒度适宜的解玉砂,还要十分小心的切磨,不能把刃边碰出缺口。而这些大而薄的片状玉器的出现,没有铜切片工具的使用是难以想象的。

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璋

以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璋为例,其上留下有片切割痕,切痕直而纤细,为金属片切割。

02、切割成型的新工艺

在出土器物中发现有“成型对开”和“对开成型”的切割成型方法。“成型对开”为先将玉器外形做好,再切割一剖为二,故两件器物造型一模一样。而“对开成型”则是先对一块略成型的玉材切割为二,再分别对两件器物进行加工,故两件器物虽然从外形看十分相似,但细部镂空或雕琢处不尽相同,两件东西无法完全重合。

四川金沙遗址、安阳殷墟商墓和山西侯马晋侯墓地均发现有利用“成型对开”或“对开成型”法完成的玉器,它使琢玉速度大大加快,提高了制玉效率。

对开成型的西周玉鱼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西周玉凤形佩,两件均长10.9厘米、宽5.2厘米,玉质相似,有褐斑和黑色斑点,为一块玉料采用“对开成型”法制作而成,外形相似,但细部特征却不尽相同。

成型对开的西周玉凤

03、青铜砣具的应用

在成型的过程中,许多器物还使用了青铜砣具。例如一些牙璋两栏间的成齿间距相同,且平行挺直,为金属砣具砣出,因为青铜铸造的砣具,可宽可窄,用同一青铜砣具就可打出统一宽窄尺寸的凹槽。

04、作者简介

姓 名:王建泉

资 质: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宝石学家。

执业资格:人社部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中国收藏家协会 会员。黑龙江省辽金文化博物馆 研究员。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 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古玉材质溯源。

作者:王建泉

注: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夏商周玉器的艺术特征、《商周时期玉器的工艺》和《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