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凡响的对话:苏州碧螺春,向世界献上最“香”的礼物!

发表时间: 2022-12-14 13:54



江南何所有?是清丽婉转的昆曲、瑰丽精美的宋锦,还是一抹鲜香清甜滋味的碧螺春?

随着中国茶首次入列“非遗名录”,吓煞人香的碧螺春,给世界献上了一份最江南的礼物。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在摩洛哥通过决定,将中国政府申报的遗产项目“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其中苏州就占据了7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希望这次入选世界非遗成为‘苏州碧螺春’的一个新机遇,让它走向世界更大的舞台。”当得知中国茶首次入列“非遗名录”后,碧螺春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施跃文感慨万千。

千年文化悠悠,引无数文人骚客吟诗作赋,流连忘返。作为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的苏州,如何留住这一抹鲜香清甜滋味?

对此,苏州也给出了自己的独家“非遗密码”。2022年,苏州市吴中区茶园面积3.89万亩,产量383吨,产值达3.69亿元,其中碧螺春产量116.35吨,产值近2亿元。2022年,洞庭山碧螺春稳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第六.....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苏州对于非遗文化的高度重视与保护。苏州出台了12个非遗保护法规和文件,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方面;苏州市非遗办加大了对于碧螺春的宣传力度,组织市民体验碧螺春制作,远赴沙特展示包括碧螺春在内的苏州非遗,让碧螺春茶香飘向世界;积极申报各级别的非遗传承人,建立完善的传承人梯队.......

未来,苏州将一如既往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世界看到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



据了解,“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项目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小项目,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和径山茶宴、赶茶场等相关习俗。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作为中国新一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按照规定,每个国家每两年只能单独申报一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

经过了大量的资料整理与搜集,2021年3月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按期将申报件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叩开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人类非遗大门。



“碧螺春申遗成功,对苏州来讲是一件文化上的大事,也是苏州非遗保护成果的展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岚表示,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在碧螺春制作技艺成功申请世界非遗后,苏州共拥有7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数一数二,苏州非遗项目在全国的地位可见一斑。

“此次成功申遗,意味着后续对于碧螺春制作技艺这一非遗项目会有更多的投入,包括政策、资金和宣传等方面。”


碧螺春文化的“苏式魅力”

苏州碧螺春制作技艺成功申遗的背后,离不开其本身的文化魅力。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位于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三面环水,常年湖水、烟波滋润,特有的太湖小气候、微酸性的红土壤造物幻化出了天然之鲜,成为了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苏州碧螺春的沃土。

加上东山枇杷、柑橘、杨梅等果树众多,茶树与果树间种,茶吸果味,果窨茶香,如此一来,碧螺春与生俱来便有着淡淡的花果香味。



“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碧螺春的纯手工炒制,形成了独特的加工工艺。

茶香清香醇甜,直透肺腑,当地人便称其为“吓煞人香”。直至康熙帝南巡至太湖东山时,品尝到这一“清汤碧绿,外形如螺”的茶后,赐名为“碧螺春”。此后,碧螺春年年岁贡,成为御茶。

“满身毛,铜丝条,蜜蜂腿,银绿隐翠”,是茶客给碧螺春的美誉。从唐代开始,碧螺春可以说是“引得无数文人骚客竞折腰”。



唐代茶圣陆羽多次探访东西山,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宋代诗人苏舜钦、清代词人李药客等文人骚客吟诗作赋,盛赞碧螺春茶......清代著名文人龚自珍更是盛赞“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足见其钟爱之情。

千年文化底蕴深厚,那一抹鲜香清甜的滋味,更是流传千年,经久不衰。

因为碧螺春制作技艺有着千年的本地流传历史,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且目前还在传承与使用之中,因此碧螺春制作技艺被评为非遗项目。

2011年,“碧螺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3月13日,“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又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颁发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农业产品“国家级双遗”



碧螺春保护的“苏式密码”

苏州碧螺春制作技艺成功申遗的背后,离不开苏州对于项目的高度重视与保护。

据张岚介绍,苏州近年来对于碧螺春制定了十年保护规划,成立了茶叶协会,设立了保护单位,同时积极申报各级别的传承人。

苏州市非遗办加大了对于碧螺春的宣传力度。增加项目在品牌活动中的曝光机会,组织市民体验碧螺春制作;远赴沙特展示包括碧螺春在内的苏州非遗、在“相约北京 遇见江南”苏州文化艺术展示周推介碧螺春等活动,让碧螺春茶香飘向世界;积极申报各级别的非遗传承人,建立完善的传承人梯队......



通过实施洞庭山碧螺春茶原产地保护,强化品牌建设,注重茶文旅融合发展,如今苏州已形成了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绿色、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也走宽了致富于农的特色发展之路。


碧螺春传承的“苏式匠心”

苏州碧螺春制作技艺成功申遗的背后,离不开苏州炒茶人代代相传的手艺与匠心。

一片片茶叶,以一双铁掌细细炒制。原本朴素无华的茶叶焕发出新的光华......作为碧螺春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五十五岁的施跃文如今拥有近六十亩茶园,凭借热爱、细致和能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茶王”,绘制出一幅“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苏州画卷。



在这一荣誉的背后是他坚守四十年的初心与匠心。

出生于苏州洞庭东山炒茶世家,七岁学烧火,十五岁独立制茶,四十年坚持传统手工炒制,练就一双炒茶“铁砂掌”,炒出了最嫩、最香、最甘的碧螺春茶。对于这份古法手工技艺的传承,不论是村上的人还是外地的人来学炒茶工艺,施跃文都愿意免费教。不仅带徒弟,还发动女儿女婿一起学习做茶手艺。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他看来,茶对于苏州人来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江南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自己付诸心力保护与传承。

走近非遗传承人,用“非”一般的对话了解苏州非遗文化,本期看苏州将独家对话碧螺春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施跃文,听他讲述洞庭碧螺春的二三事。



“非”一般的对话

Q&A

记者:您作为碧螺春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何自己独到的制茶技艺?

施跃文:我家祖辈就开始“炒茶”,祖母是村里很有名的碧螺春炒茶姑娘。每每家里炒茶时,我就会在旁边看,因为味道非常香,我从7岁就开始抢着帮忙烧火,因为炒茶,七分烧火三份炒,不会烧火,就不能掌握火候和温度。学了好几年后,我十五岁就开始独立制茶。

现在,我的茶园就在东山,大概有近60亩,这里气候湿润,很适合茶树的生长。

我们的茶树是土生土长的群体小叶种,从不使用除草剂,只使用羊粪等天然有机肥。因为山上有柑橘、枇杷、杨梅等二十多种果木,茶树与果树间种,茶树的吸收力强,能够吸收果味,因此制成的茶都会有淡淡的花果香。



我们在炒茶时,为了保证茶叶的天然气味,烧火用的木头也只用山上的果木枝干

碧螺春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当天采摘的茶叶,不能隔夜,当天炒制,才能及时保留茶叶的鲜味。大约六万个茶头,才够炒出一斤碧螺春。如果是顶级的独芽,则要八万个茶头炒一斤茶。

炒茶分为杀青、揉捻、搓团、烘干四个步骤。我都是使用传统的土灶锅制茶,因为煤气锅的锅温不如柴火锅稳定,做出来的茶不如土灶锅上制的好。在炒碧螺春茶时,要做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冲泡碧螺春茶也很有讲究,采用“上投法”冲泡,先在玻璃杯内注水、后投茶,放入后的茶叶有“落水沉”的现象,伸展地仿若起舞的仙子,隔着玻璃杯可以欣赏,赏心悦目。



上好的碧螺春,需要经过上万次的采摘、挑拣,200℃高温的茶锅中炒制,最后烘干,方能制成。因此,对于炒茶人来说,一是要热爱,二是要足够专注与投入,并且能够吃得了苦,忍受得住锅里的高温。


记者:对于“碧螺春制作技艺”,您是如何保护与传承的?

施跃文:苏州为了保护非遗项目,建立了内容完备的立法保护体系,为碧螺春制作技艺这些非遗项目提供了法律保护。

为了更好的传承这一项目,我们采用师徒传承的方式传承碧螺春制作技艺,还让这一非遗文化走进了校园,让孩子从小就了解并喜爱茶文化。

除此之外,为了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茶农们积极开展电商直播等新型售卖和推广方式,让苏州碧螺春茶被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有机会购买品尝到,从而使这一非遗项目传承下去。



记者:因为电视剧的热播,茶百戏走入了大众的视野,此外,围炉煮茶等生活方式逐渐在年轻受众中受到了广泛欢迎,为什么茶文化会开始风靡,且被更多年轻人所接受?

施跃文:包括年轻人在内,现在大家越来越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寻求生活的情趣。



茶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饮品之一,有着一定的营养价值,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习俗,煮茶喝茶赋予了大家一种生活的仪式感,随着文化自信的提高,茶文化也被年轻人更多的接受与推崇。


施跃文

施跃文洞庭碧螺春代表人物,碧螺春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出生在炒茶世家,他自小耳濡目染,七岁开始学茶,炒茶技艺得到家族传承。2004年洞庭山碧螺春炒茶能手擂台赛上,他在1700多名炒茶能手中脱颖而出,夺得“茶王”桂冠。三十八年来,他一直坚持传统手工炒制,练就一双炒茶“铁砂掌”。


(文中部分资料来自苏州市非遗办)